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當代台灣教育問題

先從魔鏡的能力分班和常態分班講起,
從頭到尾我只看到置入性的一味表達能力分班是不好的,
而常態分班是好的,
但……裡面的敘述真的沒問題嗎?
裡面的表達集中在常態分班和能力分班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均,
主要是說能力分班的普通班,更甚是放牛班,在能力分班下被放棄了,
而在常態分班下有同等的受教權,所以常態分班是比較好的,
這部影片有犯以部分代替全體的問題,
舉一兩個常態分班的成功例子來證明常態分班是比能力分班好,
但從他們的態度可以發現,還是以成績和升學率來評定學生,
所謂教育應該是讓學生適性發展,然後發展他的才能和興趣,
這才是因材施教,我必須說:魔鏡影片中所表達的因材施教,
也是受到升學教育扭曲過的,常態分班和能力分班差別真的只是教育分配不平均的話,
那不是什麼特別大的問題,畢竟不少學校是能力分班但和常態分班的師資差不多,
教學態度也差不多的,但教出的學生一定好嗎?
答案還是不一定,這還牽扯到老師能力和學生態度問題,
很多名師是學生能力所拱出來的,
另外一方面,班級的風氣和學生的本身態度與能力也是在考慮的方面內,
能力分班的好班主要是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觀念,
而常態分班最大問題還是在老師和學生上,
魔鏡只是講幾個成功的例子就想說引導觀眾說能力分班是比較爛的,
能力分班缺陷在魔鏡中講了很多所以不多家贅述,
但常態分班真的像影片中所表達的,真的完全沒有問題嗎?
答案是否,常態分班老師沒做好分配,
學生間相處有問題或嫌隙,也只是變相的能力分班而已,
只會讓後段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能力分班有何差別呢?另外如同學間的問題,
如果老師沒處理好同學間互動如成績較差的學生和成績較好之間的互動的話,
可能會影響整個班級讀書風氣問題,如果班級沒讀書風氣,
成績也不好看到哪去,這就是多數家長對常態分班的疑慮,
能解決的方法當然是提升老師對班級控管和整理能力,
就像魔鏡的老師一樣,但很可惜台灣很多老師都做不到這樣,
能力分班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能掌握教學進度,
常態分班不免有可能讓全校最頂尖和全校最差的在一起,
如果沒搞好會對上課進度有嚴重影響或干擾,
而且還會互相干擾,
曾經發生過類似情況是說常態分班比較好的人被班上幾個成績較後段的學生集體霸凌的狀況,
這點也是需要各位國高中老師費心的地方,另
外校園霸凌問題的重視,也是刻不容緩的,
會相互排擠就有可能有霸凌的情形發生,很多人會往小團體靠攏,
而小團體本身會沖淡對霸凌這件事的罪惡感,
被欺負的人往往不是一開始就已經偏離,
只不過人人都有缺點只不過被欺負的人通常會被施暴者放大缺點使其行為合理化,
導致被害人身心越走越偏,另外被害人往往不會像別人求助,
因為會有和別人求助只會更慘的想法,導致身心發展受挫,
常態分班和能力分班都有這種問題,
但是常態分班可能會比能力分班更嚴重,
因為不少常態分班型態下,分小團體可能會更明顯,
這一點老師、學生和家長都要負起責任才是,
否則如這類校園霸凌新聞只會一再上演,
新聞給六成還嫌太低就是了,
並不是只有加害人和被害者有問題,旁觀者也有問題,
旁觀者什麼都不做也是加害者,自掃門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也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失敗,
這令我們不得不警覺,霸凌已經不是只有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問題,
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還有所謂愛的教育本身,要從小做起,
等到到學校體系的時候,再來提倡人本教育基金會那所謂的愛的教育,
已經太晚了,以現狀的台灣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打罵教育雖然不是最好選擇,但完全愛的教育也不是一個好選擇,
只會讓老師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教學品質低落,
現在的教育體制下,造成老師地位下降,約束力變差,扭曲的愛的教育,
只會讓老師去看精神病,愛的教育的道德勸說對那些不服從管教的學生,
連個用也沒有,例子多到罄竹難書,台灣有必要修正這種對愛的教育的觀點,
直言說,人本所提的愛的教育,太過於理想化,完全不符現狀,
尤其是台灣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非常失敗的時候,
少子化和雙薪家庭造成對小孩子管教不夠,
加上過分寵愛,壓力也受不了,提倡人本那愛的教育只會步入日本寬鬆教育的後塵,
造成草莓族越來越多,能力越來越差,年輕人也越來越經不起壓力,
我的意見是:愛的教育本身沒有問題,但切記不要太過理想化,太過寵愛反而會有害,
台灣很多父母就是太寵小孩了,所以很容易恃寵而驕,
尤其是那些達官權貴的小孩,更是如此,能釋出適當的管教權,
我覺得也相當重要,而不要一味的限制。

說到社會和家庭教育的失敗,以下這篇新聞這位所謂幼保系的副教授言論實在是不能讓我苟同,
這樣只是突顯目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失敗,
還有這位副教授的本身邏輯有問題,
另外保護小孩沒這點出發點我很同意但是只找一堆無關痛癢的東西
才是我對台灣社會和家庭教育憂心的地方。

http://n.yam.com/tvbs/life/200911/20091113734374.html

“不過,海綿寶寶最近卻被幼教專家給盯上了。記者:「海底世界裡面有什麼?」幼稚園學童:「派大星。」記者:「派大星好朋友是誰?」幼稚園學童:「海綿寶寶。」
難道小朋友,真的以為海底世界有這些卡通人物嗎?那麻煩可就大了,加上海綿寶寶吵架的時候,偶爾會爆出髒話,因此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副教授林佩蓉就點名,海綿寶寶還有珍珠美人魚,不適合學齡前兒童觀賞,擔心造成錯誤認知,以為海底也有美人魚。NCC內容處處長何吉森:「再一次提醒家長,並不一定卡通影片就是所謂普遍級。」”

我必須說,難怪台灣國力強不起來,這是幼保系教授所說的,這是什麼邏輯?
這群官員這麼急著想扼殺小孩子的創造力嗎?
雖然出發點”海綿寶寶”確實不適合小孩子看
(要做適度限制我絕對舉雙手贊成,但東森幼幼台有在一般時段做過適度剪接。),
因為裡頭太多黑色式的幽默,反諷社會和政府,還有一些四分五裂的畫面也不太適合小孩子看,
但是你可以給好的理由嗎?只會讓我對幼保教育感到憂心,
扼殺創造力和感性的社會最經典的例子,可以去找1984和華氏451度,
思想操縱的及至,這樣的邏輯下所有的文化產業都可以不用做了,
一堆不存在的,如神話故事,聖經,童話故事等,這些也不用出版了,
因為都不存在,聖誕節也不用過了,因為聖誕老人也不存在,
而且科技是始於想像,你扼殺想像力的同時,也可能扼殺一個科技的出現,
舉一個例子,有多少人知道手機的出現是和Star Trek有關?
當時受到這部影集的啟發,想到一些手機的原理和好處,所以發明手機,
以這位教授的邏輯可以說,通信機不存在所以禁,
這不是很荒繆嗎?然而我覺得台灣最大問題隻字未提更覺得荒繆,
台灣新聞媒體才是最荒繆的一群,然而卻都不會限制,如果以台灣自己的節目分級,
新聞節目已經不是保護級了,已經是到輔導級和限制級了,
還不包括新聞媒體的思想操弄性,我一直不是很了解NCC為什麼不去限制那些新聞媒體,
海綿寶寶的暴力和真假不分,套到台灣新聞或台灣鄉土劇上,
根本只是小巫見大巫,反而去限制那些有點無關緊要的呢?
這樣只是剪皮毛而已,根本沒處理到問題本身,
更何況帶頭作亂的是只要有電視就能看的無線電視,
台灣人據調查顯示,特別喜歡腥羶色的新聞或節目,
所以台灣很多新聞和節目充斥著這樣的氛圍,
台灣的新聞就算是拿來給青少年來看也覺得非常的不適合,
往往內容更放大,另外這些新聞節目會造成台灣人對社會新聞冷感,
因為每天都在發生,所以無所謂,只會造成對社會事件的冷漠,
最有趣的是資訊傳播媒體是社會教育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新聞媒介是很重要的部份,台灣新聞媒體往往只會看見思想操弄,
一堆聳動但不營養的標題,有良知的記者在台灣反而很難生存,
這是社會的問題,就算寫好新聞,
然後經過編輯又變成另一套可笑的新聞更時有耳聞,
加上台灣學生普遍缺乏批判思考能力,很
容易被電視新聞的思考模式所牽引過去,
總會覺得台灣政府那些人總是只是處理一堆無關緊要的事情,
反而真正的問題一直存在在那裡,
而卻沒有真正的去想解決之道,只會提出一堆似是而非的問題,
如果成天看新聞殺人、社會事件還有政治人物的口無遮攔是好的,那我也覺得無話可說。

台灣大學生普遍缺乏批判思考訓練和針對議題進行質疑與闡述的能力,
這點光是在XX大學中就顯而易見了,何況是其他大學呢?
這部份是台灣學生該共同思考的問題,否則只會被引導性思考所迷惑,
而被反向操弄,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完美無缺的定理,
要發現邏輯思考上的問題,有助於對真實的釐清,台灣教育一個大盲點就是在這裡,
台灣從小到大的教育通常只是教你如何去解答題目,
這類填鴨式教育雖然是改進成建構式教育,但依舊是沒什麼特別大的改善,
還是在那病態化的升學主義上,
雖說各個國家如日本和歐美雖然都有升學壓力的遺毒,競爭壓力比台灣重很多,
但是有一點台灣比不上先進國家,尊重專業才能這件事上,
台灣確實是比日本和歐美還差勁,我想一定會有人說:你看大學科系這麼多,
都會去主修個人專長這件事情上,
但我要提出的一點是說,現在台灣人,
大多數不重視技職體系這一塊
,所以才會看到電視新聞常說高分卻不要去高中體系,
反而去技職體系,這一點可以當作一個參考,
一般而言,這件事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但在台灣好像是捨棄很大的東西,
技職體系是當年撐起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命脈,
但現在那些技職出身的,
很多人變成父母之後,希望小孩子上一般高中體系,
而非技職體系,技職體系反而像是在升學主義下被淘汰的一群,
所以才會出現高分去讀技職體系之類的偏差觀念,
多元入學方案讓高中生去搶本來高職生所能讀的技職學校,
我建議應該給予限制名額甚至是不開放,
學測門檻太低導致高職生無法藉由學測進入技職學校,
而高中生卻很容易進去,無形中更壓抑高職體系上來的競爭力,
另外台灣教育制度本身也拉高結婚年齡,
高中畢業十八歲,大學四年,碩士班二年,博士班七年,
男生還要去當兵,又浪費一年,出來都幾歲了?
台灣結婚和生小孩年齡拉高,還有少子化,
和這點也脫離不了什麼關係,另外少子化和雙薪家庭又會回到第一段末所說的問題,
整個問題是環環相扣,並沒有特別獨立的問題,
一個問題影響的是所有問題,而問題的解決之道,是要從我們本身開始做起,
不能讓上一代的無知和失敗,在我們下一代繼續發生。

題外話:台灣現在不只是要培育知識性人才,
還要在培育些技術型人才,知識性人才台灣已經快人滿為患了,
而技術性人才在日漸縮減,甚至有外移到其他如中國等地,
台灣現狀為何留不住那些技術人才,也是要反省的部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